【鉅亨網薛景懋 外電報導】
蘋果逐漸轉變為一家不同類型的公司,但不單只是因為新產品Apple Watch的推出。
全球科技巨擘蘋果(Apple)(APPL-US)一直不斷以創新未來而自傲,但是,現在的蘋果不復以往,似乎也只能回顧當年勇。1984年,賈伯斯(Steve Jobs)於美國舊金山的Flint Center藝術表演中心發表舉世聞名的麥金塔電腦(Macintosh computer);30年後,賈伯斯的繼任者庫克(Tim Cook)於本月9日回到Flint Center藝術表演中心,推出蘋果最新的產品Apple Watch。庫克說道,「這是蘋果故事的下一個章節」。
《經濟學人》報導,庫克宣告蘋果的故事將進入下一個章節,這或許是不爭的事實,但背後的原因可能卻與一般大眾所想的不同。不論是消費者、投資人和分析師,都不斷地期待蘋果仍可以再度重現賈伯斯時代的奇蹟光輝。蘋果近期iPad銷量下滑,而2007年開始推出的iPhone系列商品,還是目前公司近5成營收的主要來源。本周蘋果在新產品發表會上的種種動作顯示,未來將傾向以「生態系(ecosystem)」為發展主軸,結合軟體、數據、服務,並與多種業者合作,結束過去以開創劃時代硬體產品的風潮。
假如蘋果單純只是家硬體設備製造商,最近的數據理當使蘋果相當憂心。近期受到競爭對手三星(Samsung)、小米(Xiaomi)的衝擊,蘋果智慧手機市佔率下滑,而谷歌(Google)(GOOG-US)的Android系統也佔據全球智慧手機市場70%,大幅領先蘋果的iOS系統。市場調查機構IDC指出,蘋果平均一支iPhone的價格為609美元,遠高於全球其他廠牌智慧手機249美元的均價。BGC的證券經理人Colin Gillis表示,若以獲利而言,可能是件好事,但卻會使得蘋果走向規模較小的利基(niche)市場,有點像是豪華精品商家。
以最新的Apple Watch為例,蘋果在手錶設計方面下足功夫。錶面背後藏有感測器能夠測量使用者的心跳,這些數據皆可以傳輸給其他Apple Watch的穿戴者,是為最新的資訊分享形式。但是,Apple Watch一支要價349美元,且僅限於和蘋果裝置連結,對於高價手錶似乎不會帶來太大的競爭壓力。
儘管如此,許多人還是衝著蘋果所建立的「電子生態系」,堅持使用iPhone,並砸下大筆金錢購買Apple Watch。蘋果在線上軟體服務一直處於落後的情況,尤其是地圖功能服務,相關的應用程式(app)和服務令人惱怒,所幸蘋果的軟體相關服務2013年為公司帶來160億美元的營收,且穩定成長中。蘋果的多媒體程式iTunes現在宣稱有超過8億活躍用戶,足足是亞馬遜的3倍。
Apple Watch預期將幫蘋果拓展至新的領域,其中電子錢包就是最好的例子。電子錢包主要目的是為取代刷卡的動作,改以輕巧地感應Apple Watch或 iPhone即可。另外,蘋果新推出的健身app,可以幫助民眾監控身體訓練情況。預計蘋果即將推出的新系統,能讓消費者使用產品時,無縫接軌、更為便利。舉例而言,以iPhone起頭的一封e-mail,可以直接用iMac完成寄出。
(接下頁)
市場研究公司CCS Insight分析師Ben Wood認為,蘋果的計畫就像是英文經典歌曲老鷹合唱團的〈加州旅館〉(Hotel California)中,歌詞最後描述情境「你隨時都可以退租,但是你永遠不會離開」。從照片到健康資訊,民眾越多的資料儲存在蘋果系統內,對蘋果的執著也越深。
與此同時,蘋果也試圖尋求企業合作夥伴,對於該公司為重要的變革。麻省理工大學Sloan商業管理學院的教授Michael Cusumano 表示,賈伯斯過去視蘋果的產品為藝術的體現,創新產品獨佔市場。但是,在執行團隊的反對下,賈伯斯態度軟化,像是2003年蘋果iTune開放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也可使用,促使iPod銷量激增。
至今賈伯斯已經逝世3年,蘋果似乎已準備好向前邁進,結合其他公司壯大自家的電子生態系,增強吸引力。蘋果今年初曾宣布將與IBM(IBM-US)攜手合作,並允許軟體開發商能夠以更簡易的方式研發iPhone的app。Apple Watch也將發展第三方支付app。
蘋果的開放態度不只侷限於科技的部分,在庫克的帶領下,從零售到其他各個產業,蘋果都有聘用新的專業人士,也完成該公司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併購案,以30億美元購置頭戴式耳機品牌兼提供串流音樂服務的Beats。此外,ApplePay行動支付系統將讓消費者打手機連結零售商的「全新支付系統」,替換「過時的支付流程」。共同合作的商家包括梅西百貨公司(Macy's)、完全食品市場公司(Whole Foods)、華爾格林(Walgreens)、迪士尼(Disney)商店,當然也包括蘋果商店在內;合作的信用卡公司則有萬事達卡(MasterCard)、Visa。
然而,蘋果此種開放型式可能還得進一步擴展,才有機會跟上谷歌的步伐。谷歌從網際網路建立的各種服務領域仍遙遙領先蘋果一大截,而且不僅讓商品製造商可自行改良Android系統,在部分情況下還願意提供系統。「蘋果vs.谷歌」的情況最終可能重蹈「蘋果vs.Windows」的狀況,過去蘋果在個人電腦的戰場輸給微軟,因為當時拒絕授權作業系統給硬體製造商。
義大利的小說家Umberto Eco曾經將蘋果比喻為天主教派,將微軟比喻為新教教派,「蘋果虔誠地遵照過去方法踏實地努力,微軟則允許重新詮釋聖經」。這種情況或許仍是如此,但是,蘋果顯然正邁向自己的重要變革。
『新聞來源/鉅亨網 http://news.cnyes.com/ 』
關鍵字: 財經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